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77779193永利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本学期第七次读书会

2023年6月24日晚,77779193永利十三位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办了本学期第七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以线上的形式开展,大家依次分享了近两周阅读的书目并就“数字人权”这一法律制度开展了专题学习。

2022级法律硕士刘力源就“数字人权”进行了专题分享,她分享的三篇文献分别从“数字人权”的形成背景、理论建构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在分享研究心得时,她先介绍了“数字人权”作为第四代人权是在智慧社会中人权问题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比如黑箱“暗算”和监控扩张问题的出现。它的产生旨在反技术霸权、反数据信息控制,努力消解和应对信息鸿沟、侵犯隐私等诸多人权难题与挑战。接着,她介绍了“数字人权”的具体内容构造,提到“数字人权”是源自“信息权”和“隐私权”两项基础人权,并由“网络接入权”和“数据自主权”两项衍生人权以及由其拓展的更为具体的特定权利构成。其权利主体是个人,义务主体是国家、互联网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最后,她也提到了关于“数字人权”的法治化保障问题,也许是因为该概念较新,目前现有研究成果对法治保障措施提出的解决方法都较为抽象,比如提出确立“数字人权”概念,利用道德的手段进行控制等。

2021级法律硕士折旭强同学分享了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庞德认为,法律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包括一般社会安全、社会制度安全以及个人生活自由。法律社会控制的目的是同人类固有的自我扩张的侵略本性作斗争,以便发展人类相互合作的社会性,限制人性的任意发展,最终增强人对自然界的控制。另外庞德认为法律有赖于强力,没有强力就实现不了社会控制的职能。

2022级法学硕士刘家琦近期阅读了[德]C.W.卡纳里斯的《德国商法》与刘家安的《民法物权》,并就法定质权的善意取得进行了分享。一般认为,善意取得以无权处分为前提,法定担保物权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当事人合意诞生,故无适用善意取得之空间。然而,《德国商法典》第366条第3款规定,行纪人、承运人、运输代理人和仓库营业人的法定质权可善意取得,学界对此的解释为交易实践中存在意定设定对第三人物的法定质权的可能,其体现在订立相关合同以及占有移转的同意之中。

2022级法学硕士王田甜分享了王泽鉴的《民法概要》和白先勇的《台北人》两本书。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概要》作为法律人的入门必读书,不但向读者勾勒了民法学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培养了法律人的辩证理性思维与处理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远远比背诵记忆更为重要。该书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私法关怀,彰显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令人常读常新。《台北人》是当代作家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创作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71年,这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体现了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该小说中的十四篇小故事囊括了台北各阶层人物的经历,从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和知识分子到下层社会的帮佣工人,描绘了一幅千姿百态的台北众生相。

2022级法律硕士颜月婷同学近期阅读了学者杨代雄所著的《法律行为论》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作为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法律行为理论值得深入探究。传统学者如弗卢梅等,一以贯之地弘扬私法自治理念,注重私学传统中的自由保护理念,未对信赖保护思想给予足够重视。而杨代雄则认为,私法自治并非法律行为制度唯一重要的价值,法律行为制度与理念应当充分重视信赖保护,没有信赖则无从交往。事实上,在近几十年来的私法实践与理论发展中,注重信赖保护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鉴于此,杨代雄秉持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并重的立场,在本书中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相关问题予以研究。

2022级法律硕士白鑫雨同学近期阅读了朱锦清的《公司法学》和晓晓的《赵小兰传奇:美国华裔两代人的奋斗历程》并分享了这两本著作的阅读心得。《公司法学》一书是作者朱锦清教授30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资料详实,可供法律、经济、管理领域的人士阅读,受众面较广,具有长期的研读价值。在《赵小兰传奇,美国华裔两代人的奋斗历程》一书中,作者晓晓为读者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及其家人如何克服逆境,实现成功的传奇故事。

2022级法律硕士杨荟加同学近期阅读了李志刚主编的《民商审判前沿:争议、法理与实务》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本书涉及的都是民商事问题,从实体到程序,主要包括合同编专题、物权编专题、公司法专题和民诉法专题。由于涉及的法律职业多样,书中观点碰撞、视角差异很明显,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的启发也很大。正如主编在导读中所说,本书对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启示。

2022级法律硕士许堤近期阅读了孙宪忠、朱广新主编的《民法典评注:物权编》和法制出版社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新解读》。《民法典评注:物权编》一书是对《民法典》中物权编的全面解读,逐一分析了各法条的历史由来、规范内容、规范目的和功能,能帮助读者更准确理解《民法典》中的法条内容和规范目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新解读》一书对条例进行逐条解读,分析条例规定的法理理念,列举或归纳实务运用中的关键提醒,并且引用相关案例和判决。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使读者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程序、征收目的、征收补偿方案、征收的责任主体、被征收人的权利和救济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2022级法律硕士王靖璇同学近期阅读了姜付秀老师的《公司治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这本书是对公司治理内容的系统梳理,也是一本国内外学术理论成果的综述。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问题”。传统西方资本市场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仍旧关注的是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问题,而在新兴资本市场国家,公司股权结构表现出高度集中且“一股独大”的特点。因此,基于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大股东代理问题。其中涉及到的行为主要有:挖掘信息、监督反馈、调整、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对初学者了解“公司治理”这个主题具有很大助益。

2022级博士生张晶晶近期阅读了《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和《大众的反叛》并分享了读书心得。《解读数字鸿沟》出版于2003年,该书收录了从不同角度论述数字鸿沟的文献,较早地介绍了西方学术界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数字鸿沟的定义、内涵、理论、影响等问题。本书为我们了解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应对策略有所帮助,也启示我们,有时在我们看来是新兴问题的研究领域其实很早就有学者耕耘过,因此充分的文献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二本《大众的反叛》讲述了“大众”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是如何在社会中崛起的。加塞特在本书中宣告 “大众”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来临,并阐释了大众时代的形成逻辑和带来的影响,反映了作者对于公众生活的隐忧。阅读本书,对于我们思考当下的大众运动有很大启发。

2022级法律硕士王现霓同学近期阅读了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和李佩甫的《羊的门》,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在《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一书中,苏力老师从基层视角出发,就基层法院运作不规范、不注重程序正义、基层法官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构建起基层司法现实的知识框架。《羊的门》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凭借超凡的远见,用数十年时间经营“人场”,营建了一个从乡到县、从省城到首都的巨大的关系网,从而成就了他“呼风唤雨的神力”的故事,十分具有现实冲击力。

2019级本科生罗梦瑶这次分享了两本书,分别是王泽鉴的《侵权行为》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侵权行为》深入探讨了侵权行为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三种类型的侵权行为及其构造、纯粹经济损失、交易安全义务、责任成立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的区别等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侵权行为的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全书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穿插实务案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基督山伯爵》讲述了被诬陷入狱的水手爱德蒙·唐戴斯在地牢里结识法里亚长老后成功越狱,出狱后依靠法里亚长老赠予的财产化身谈吐不凡、一掷千金的基督山伯爵并展开复仇的故事。

本次读书会继续推行专题学习环节,由分享人选取自己在法学领域感兴趣的概念进行专题汇报。通过分享汇报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又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研究思辨的能力。通过日复一日之坚持,对学术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